内容提要:
4、19日 傍晚: 与梁晓燕自由交流公益
晚上: 《过来人语》嘉宾专场演讲:梁晓燕、窦瑞刚《做思考着的行动者》
4、20日 早上: “世界咖啡“可预知的未来——青年公益发展的‘源’动力”
他山之石——李英强《培养自由人的教育》、刘琼雄“从荒岛图书馆到乐创意社区”
下午: 主题峰会:顾远《当我们在谈论“社会创业家”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》
李英强《知行合一,立人立己》
窦瑞刚《新媒体,新公益》
李琦《为明天播种》
晚上: 自助沙龙:当谈论支教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
4、22日 早上: 大学生公益案例分享:iJoin社会创新实践项目(VJoin)
乡村儿童绿色成长夏令营(滴水行动)
“助梦助学”行动(中国药科大学爱之光)
随手拍自行车出行障碍(拜客广州)
春晖社区(春晖青年公益发展中心)
头脑风暴:《青年公益在创业潮流中何去何从》
下午: 个人论坛回顾
闭幕式
一、4.19号梁晓燕老师交流会
在交流中,梁老师主要谈到了三方面的内容,第一个是关于大学生做公益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;第二是关于非盈利性组织;第三是关于下乡支教的一些问题
第一个大学生如何做公益。首先,我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,是真心喜欢做公益,同时我们大学生在做公益时,注重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,而且不要过于追求规模大,这是我们现在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,其次我们必须用心投入,与自己的工作团队有感应。现在社会的诱惑越来越多,只有发自内心,用心投入,才能保证做公益的质量和效果。我们要经常问自己“我究竟想干什么”“我现在身心投入状态是怎样的”,梁老师提到了我们在支教前要做好思想准备。她提到,大学生公益最重要的是:我到底想干什么。关键在于“我”,要立足本心,发自内心,不断反问自己:我究竟想干什么,这个欲望有多么强烈,同时我想为了这个想法愿意付出多少。。。
第二个是谈到了非盈利性组织,梁老师给出的第一是,“非盈利”组织不是不盈利,不可用社会资源为个人盈利(指财富积累),盈利必须持续投入到公益中,而且她总结了非盈利组织一定要用章程来约定其成员,一、前期投入是商业投入(可将盈利进行分红)还是公益投入(不可分红),二、盈利不可用于分红,三、组织解体后,资产必须用于公益。用规则规范自己。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信任。
第三谈到关于下乡支教问题时,梁老师提出了两种方案,如果偏重于支教质量时,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,支教内容方面要提前做好安排,时间上也需要相应进行调整;如果目标是想让支教成员自我成长时,时间越长越好,一定要多面对些挑战,团队要面对的挑战是寻找共识,共同解决面对的困难。同时也要问问自己,我们下乡是为了什么,然后选择相应的对策。
二、《过来人语》嘉宾专场演讲:梁晓燕《做思考着的行动者》
首先,梁晓燕老师从陈光标的台湾捐赠说起,她认为现代文明的基本要素是平等,它是基于对人基本生存状态,基本能力情况下的。换句话说,帮助者和受助者是平等进行的。作为公益行动者在开展社会行为时,基本理念和基本视野是什么?她提到了公平、平等、博爱、多元、尊重的行为准则。在缓解现实问题基础上,希望受助者朝什么生活方向发展,也就是说现代公益是:对未来发展有明确的预期和期盼,并为之付诸实践。这是一种建设性地做公益。
其次,做公益要有价值引导。认真对待别人的质疑,既然有别人质疑你,说明你做得还不够。在现代公益理念下,在平等心态的前提下,受助者和帮助者互为取舍,然后是一种参与式公益,给出去的资源如何发挥作用取决于受助者如何参与其中,发动社区的力量。因为虽然自己是受助者,但是自己并不是无能者,发挥他们的力量比直接救助他们更重要。
最后,梁老师在谈到农村教育时,她认为,第一,要有教育多元的意识,允许存在多种不同的教育理念。但我们要明白,教育内在缺少什么?现代教育更需要什么?只要是朝这方面的努力,不拘泥与教育的方式就可以了。(梁老师推荐了“天下溪”在开发乡土教材方面的成就,爱国来自对家乡的爱,精神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。刚刚在和鹏飞在聊天时,他提出了,可以让当地学生充当他们家乡的导游,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,这种互动形式应该提倡的),再次,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性需求,这也是公益行为的探索者。公益践行者应该从自己能够给予的能力出发,对未来社会的指向,然后朝这个方向为之努力。从个人的努力上升到一种好的制度。我们要有长远的想法: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我们为什么能帮助他们?怎样从根本上帮助解决这种状况?我们要从一事一人跳跃出来,追溯思想根源。我们要对当地有持续关注,做一个具有行动力的积极公民。其实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思考这是互动自我成长的过程。最后,梁老师再次强调,我们需要反思一下问题:我们是谁?我们能干什么?(但是我们都想改变)
在提问环节中,有人提到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中,受到了校方的阻力。梁老师的回答是,我们要运用各种努力和智慧去解决,积极参与并实践,不要以成功与否作为标准,关于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。
窦瑞刚《商业和公益》
首先,窦总谈到了三个部门的理论,第一是政府,第二是企业,第三是非盈利组织,而与之相对的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分配,第一次分配是市场,第二次分配是税收,第三次分配是捐赠。他也与之谈到了关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性,之前梁晓燕老师也谈到,再次就不再攒述。他谈到社会企业家的精神本质是,利用创新性方法解决问题,创新就是一种资源组合方式的创新,也就是用结构化的方法,即通过一系列可控的流程步骤来实现可控的输出。而在谈到志愿者精神中,他提到要有专业化的能力,即投入和产出成正比,要能够保证结果的可控性。他也谈到允许多元化存在。在谈到现在的组织在申请资金方面的困难时,他提到,作为一个组织首先要能提供比别人好或者高校的产品和服务,其次是要把产品卖给潜在客户。所以我们在申请资金时要考虑服务于弱势群体,还要把握潜在的客户。在谈到专业化服务时,他还强调,一个是要有准确的分工和定位,而是从模仿起步,看业内做得很好的组织,缩短成长的周期,他提出了一个“反向工程”的理论。其次是要构筑和企业一样的产业链。在回答参会人问题时,他说到,一个不要考虑结果,在过程中和团队如何一起成长,二是降低组织的目标期望值。同时,在组织刚刚起步时,最初的是靠自己,尽可能做成自己想要的,然后向支持方提出要求。要反思为什么没有人支持我。最后,要抓住你能够抓住的。
三、“世界咖啡“可预知的未来——青年公益发展的‘源’动力”
首先,我觉得这种会议形式是值得借鉴的。在一个会场当中,先确定好每个桌的桌长和记录员,然后将剩下的人随机分到每个组,让每个人都充分参与到讨论之中,对于整个会议的主持人需要提醒时间,限定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,当一个问题讨论完之后,除了桌长和记录员不动,其他人随机到每一桌。。。通过这样的会议形式,每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言机会。这种会议形式适合于讨论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,当要解决一些问题或确定答案时,一般还是采用传统的培训方式比较合适。
此次世界咖啡的四个问题分别是:
1、在参与/进入公益的最大动因是什么?
2、公益人遇到的最大考验是什么?
3、公益人都具有的特质是什么?
4、目前公益组织最缺少的是什么?最需要的支持是什么?
我把此次会场桌长总结的观点罗列如下:
A:1、改变、成长、工作位置、自我实现;
2、自我、资源、人才、环境
3、理想主义、责任感
4、创新思维能力、相互交流平台
B、1、锻炼自己、触发
2、坚持、资金、机构目标定位、理解
3、感染力、价值观、坚持、公民精神
4、人财、信任、专业精神、技能
C、1、好奇心
2、生存、
3、尊重、平等、公民意识、分享
4、文化、中间管理层、政策
D、1、向善、在过程中改变、宗教传统
2、团队忽略成员成长、心态调整
4、机制建设(怎样留住人)
E、1、需求
2、理想与现实、NGO管理机制
3、“三心”、坚持
4、文化流失
四、他山之石:李英强《培养自由人的教育》(听录音和看照片)
我简要罗列下这次内容的关键点:
个人转型的关键在于成为自由人。包括知识自由、价值观自由、行动自由。实现自由教育。
立人图书的运作模式是:以人为核心,实现平台化、县域化、本地化。教育方法:以阅读为核心,阅读导读,“阅读激励法”。多样的教育:电影俱乐部、诗歌、手工、科学、飞盘,培养学生义工、立人小报。公益平台化,
五、主题峰会:顾远《当我们在谈论“社会创业家”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》
顾远老师在讲话中一共有五个方面的内容:
第一:关于创新:公益点来自于创新。其中他提到了各个公益组织在申请小额贷款中,重要的一点就需要创新,你的项目和别人的不同点。他还提到 SE特质,包括创造新的客户价值,持续改进,动用超越自身能掌控的能力。他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:TOMS这样一个组织,这个组织是销售鞋子的,但是他们的公益创新点是顾客购买一双鞋,他们就把同样的鞋捐赠到需要的地方,《How to change the world》
第二是聚焦,聚焦你的公益点
第三是社会资本,包括人力资本,人与人交往中产生的信任、支持、合作
第四是3个F,即Family、Friends、Fool(傻瓜),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。
第五是社会影响力,产生综合效应,要有远大目标,眼高也要手底
《公益机构如何述职》
如果在未来五年想把公益作为职业的话,尽可能选择国际NGO分支和党政机关和企业公益组织。以及现在的真显市场,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,其中企业有包括国企中的社会部门和上市公司的社会部门。
六、自助沙龙:当谈论支教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
由于本次沙龙主要是西部阳光刘斌主持的,所以和去年他来给我们做的培训大同小异,所以笔记相对比较少,我们也会在近期做类似的培训。我重点记录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点与大家分享。
本次沙龙没有探讨短期支教的利弊,更多的是探讨大学生支教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的作用。
在支教过程中,我们要努力培养成自信、独立、有担当的幸福的自我。做自己的主人,做他人的伙伴。
此次刘斌还提到了四个“搭讪”周期:第一是问候:通过举办各种活动、通过家访,告知当地村民,我们是来这里做免费支教的,和当地人问候一声;第二是握手:在支教中关键在于和学生建立关系;第三是拥抱:让当地学生放心地把心交给你,但是这个前提在于你是否是真诚用心地和学生交流;第四是再见:他重点提到了一点就是不要轻易许下承诺,比如说我下次一定还会来的。。。
在萤火虫支教组织的分享中,他分享了他们在招募支教志愿者的方式,他们只招募团队,不接受个人报名。他们提供了开通了QQ群,供志愿者参与,他举了一个例子说,可能有些志愿者找不到团队,然后向他们需求帮助,让萤火虫帮忙组建团队,他们拒绝了,其实寻找团队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锻炼人的方式。】
他还重点提到了大学生成长的三个周期:第一是执行层面,也就是实际的支教能力,第二个是项目执行,包括团队组建、报名、选拨、培训,包括后期的评估,第三个是策划组织层面,这个层次需要志愿者能够主动寻找资源,也就是锻炼志愿者如何寻找资源的能力,最后组建的就是一个项目志愿者团队了。这三个周期是层层递进式的。
最后在春晖分享了他们招募志愿者的办法。比如此次有近1800人报名,然后经过筛选只剩下180人,然后这些人自由分成18组,每组10人,用28天的时间进行考验。这些虚拟支教团队模拟支教,包括前期确定目标,召开例会(有观察员参与),开通小组博客,实时更新活动进展情况,以及对于支教期间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相应的预案,而组织方,在这个过程中对支教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障,比如在寻找学校时,组织方模拟当地校长、教育局工作人员,等等方式,同时还尽可能的安排这些人到附近的学校进行上课,让剩下的180人充分体验到支教的乐趣,同时也在在28天当中,这些小组有比较好的协作,收获友谊。虽然可能到最后只选择了100人真正前往农村支教,但是被PASS的人,也不会又太多的遗憾,毕竟体验到了支教的乐趣,同时也收获了友情,甚至有些人,还自动放弃支教的名额,让其团队的其他他认为更合适的人前往支教。
我觉得这种方式,首先是能够让每个人都充分体验到支教的乐趣,同时还能确保选择到最合适的人,而不是最优秀的人前往支教。
七、大学生公益案例分享:乡村儿童绿色成长夏令营(滴水行动)
具体内容可以看照片,因为只有这个组织和我们所做的活动是相似的,所以我重点对这个组织做了一些了解和记录。
具体内容可以看照片,我只说下我从这个组织然后反观我们的组织的几点感想:
第一是组织要有独特的价值,要么把传统项目做精做扎实,要么要有自己组织的创新点
第二是关于调研成果要发挥它的社会性,不能因为调研而调研,要能够发挥调研的作用
第三是对当地要有远程和长远的效果影响。评委举了一个例子,一个支教组织帮当地村民建立了什么设施,类似于太阳能什么的,虽然这个组织走了,但是他们所留下的设施对当地村民有持续的作用。
第四是要做专,从一个点做起,不能包办,什么都想做
4、19日 傍晚: 与梁晓燕自由交流公益
晚上: 《过来人语》嘉宾专场演讲:梁晓燕、窦瑞刚《做思考着的行动者》
4、20日 早上: “世界咖啡“可预知的未来——青年公益发展的‘源’动力”
他山之石——李英强《培养自由人的教育》、刘琼雄“从荒岛图书馆到乐创意社区”
下午: 主题峰会:顾远《当我们在谈论“社会创业家”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》
李英强《知行合一,立人立己》
窦瑞刚《新媒体,新公益》
李琦《为明天播种》
晚上: 自助沙龙:当谈论支教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
4、22日 早上: 大学生公益案例分享:iJoin社会创新实践项目(VJoin)
乡村儿童绿色成长夏令营(滴水行动)
“助梦助学”行动(中国药科大学爱之光)
随手拍自行车出行障碍(拜客广州)
春晖社区(春晖青年公益发展中心)
头脑风暴:《青年公益在创业潮流中何去何从》
下午: 个人论坛回顾
闭幕式
一、4.19号梁晓燕老师交流会
在交流中,梁老师主要谈到了三方面的内容,第一个是关于大学生做公益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;第二是关于非盈利性组织;第三是关于下乡支教的一些问题
第一个大学生如何做公益。首先,我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,是真心喜欢做公益,同时我们大学生在做公益时,注重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,而且不要过于追求规模大,这是我们现在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,其次我们必须用心投入,与自己的工作团队有感应。现在社会的诱惑越来越多,只有发自内心,用心投入,才能保证做公益的质量和效果。我们要经常问自己“我究竟想干什么”“我现在身心投入状态是怎样的”,梁老师提到了我们在支教前要做好思想准备。她提到,大学生公益最重要的是:我到底想干什么。关键在于“我”,要立足本心,发自内心,不断反问自己:我究竟想干什么,这个欲望有多么强烈,同时我想为了这个想法愿意付出多少。。。
第二个是谈到了非盈利性组织,梁老师给出的第一是,“非盈利”组织不是不盈利,不可用社会资源为个人盈利(指财富积累),盈利必须持续投入到公益中,而且她总结了非盈利组织一定要用章程来约定其成员,一、前期投入是商业投入(可将盈利进行分红)还是公益投入(不可分红),二、盈利不可用于分红,三、组织解体后,资产必须用于公益。用规则规范自己。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信任。
第三谈到关于下乡支教问题时,梁老师提出了两种方案,如果偏重于支教质量时,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,支教内容方面要提前做好安排,时间上也需要相应进行调整;如果目标是想让支教成员自我成长时,时间越长越好,一定要多面对些挑战,团队要面对的挑战是寻找共识,共同解决面对的困难。同时也要问问自己,我们下乡是为了什么,然后选择相应的对策。
二、《过来人语》嘉宾专场演讲:梁晓燕《做思考着的行动者》
首先,梁晓燕老师从陈光标的台湾捐赠说起,她认为现代文明的基本要素是平等,它是基于对人基本生存状态,基本能力情况下的。换句话说,帮助者和受助者是平等进行的。作为公益行动者在开展社会行为时,基本理念和基本视野是什么?她提到了公平、平等、博爱、多元、尊重的行为准则。在缓解现实问题基础上,希望受助者朝什么生活方向发展,也就是说现代公益是:对未来发展有明确的预期和期盼,并为之付诸实践。这是一种建设性地做公益。
其次,做公益要有价值引导。认真对待别人的质疑,既然有别人质疑你,说明你做得还不够。在现代公益理念下,在平等心态的前提下,受助者和帮助者互为取舍,然后是一种参与式公益,给出去的资源如何发挥作用取决于受助者如何参与其中,发动社区的力量。因为虽然自己是受助者,但是自己并不是无能者,发挥他们的力量比直接救助他们更重要。
最后,梁老师在谈到农村教育时,她认为,第一,要有教育多元的意识,允许存在多种不同的教育理念。但我们要明白,教育内在缺少什么?现代教育更需要什么?只要是朝这方面的努力,不拘泥与教育的方式就可以了。(梁老师推荐了“天下溪”在开发乡土教材方面的成就,爱国来自对家乡的爱,精神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。刚刚在和鹏飞在聊天时,他提出了,可以让当地学生充当他们家乡的导游,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,这种互动形式应该提倡的),再次,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性需求,这也是公益行为的探索者。公益践行者应该从自己能够给予的能力出发,对未来社会的指向,然后朝这个方向为之努力。从个人的努力上升到一种好的制度。我们要有长远的想法: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我们为什么能帮助他们?怎样从根本上帮助解决这种状况?我们要从一事一人跳跃出来,追溯思想根源。我们要对当地有持续关注,做一个具有行动力的积极公民。其实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思考这是互动自我成长的过程。最后,梁老师再次强调,我们需要反思一下问题:我们是谁?我们能干什么?(但是我们都想改变)
在提问环节中,有人提到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中,受到了校方的阻力。梁老师的回答是,我们要运用各种努力和智慧去解决,积极参与并实践,不要以成功与否作为标准,关于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。
窦瑞刚《商业和公益》
首先,窦总谈到了三个部门的理论,第一是政府,第二是企业,第三是非盈利组织,而与之相对的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分配,第一次分配是市场,第二次分配是税收,第三次分配是捐赠。他也与之谈到了关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性,之前梁晓燕老师也谈到,再次就不再攒述。他谈到社会企业家的精神本质是,利用创新性方法解决问题,创新就是一种资源组合方式的创新,也就是用结构化的方法,即通过一系列可控的流程步骤来实现可控的输出。而在谈到志愿者精神中,他提到要有专业化的能力,即投入和产出成正比,要能够保证结果的可控性。他也谈到允许多元化存在。在谈到现在的组织在申请资金方面的困难时,他提到,作为一个组织首先要能提供比别人好或者高校的产品和服务,其次是要把产品卖给潜在客户。所以我们在申请资金时要考虑服务于弱势群体,还要把握潜在的客户。在谈到专业化服务时,他还强调,一个是要有准确的分工和定位,而是从模仿起步,看业内做得很好的组织,缩短成长的周期,他提出了一个“反向工程”的理论。其次是要构筑和企业一样的产业链。在回答参会人问题时,他说到,一个不要考虑结果,在过程中和团队如何一起成长,二是降低组织的目标期望值。同时,在组织刚刚起步时,最初的是靠自己,尽可能做成自己想要的,然后向支持方提出要求。要反思为什么没有人支持我。最后,要抓住你能够抓住的。
三、“世界咖啡“可预知的未来——青年公益发展的‘源’动力”
首先,我觉得这种会议形式是值得借鉴的。在一个会场当中,先确定好每个桌的桌长和记录员,然后将剩下的人随机分到每个组,让每个人都充分参与到讨论之中,对于整个会议的主持人需要提醒时间,限定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,当一个问题讨论完之后,除了桌长和记录员不动,其他人随机到每一桌。。。通过这样的会议形式,每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言机会。这种会议形式适合于讨论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,当要解决一些问题或确定答案时,一般还是采用传统的培训方式比较合适。
此次世界咖啡的四个问题分别是:
1、在参与/进入公益的最大动因是什么?
2、公益人遇到的最大考验是什么?
3、公益人都具有的特质是什么?
4、目前公益组织最缺少的是什么?最需要的支持是什么?
我把此次会场桌长总结的观点罗列如下:
A:1、改变、成长、工作位置、自我实现;
2、自我、资源、人才、环境
3、理想主义、责任感
4、创新思维能力、相互交流平台
B、1、锻炼自己、触发
2、坚持、资金、机构目标定位、理解
3、感染力、价值观、坚持、公民精神
4、人财、信任、专业精神、技能
C、1、好奇心
2、生存、
3、尊重、平等、公民意识、分享
4、文化、中间管理层、政策
D、1、向善、在过程中改变、宗教传统
2、团队忽略成员成长、心态调整
4、机制建设(怎样留住人)
E、1、需求
2、理想与现实、NGO管理机制
3、“三心”、坚持
4、文化流失
四、他山之石:李英强《培养自由人的教育》(听录音和看照片)
我简要罗列下这次内容的关键点:
个人转型的关键在于成为自由人。包括知识自由、价值观自由、行动自由。实现自由教育。
立人图书的运作模式是:以人为核心,实现平台化、县域化、本地化。教育方法:以阅读为核心,阅读导读,“阅读激励法”。多样的教育:电影俱乐部、诗歌、手工、科学、飞盘,培养学生义工、立人小报。公益平台化,
五、主题峰会:顾远《当我们在谈论“社会创业家”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》
顾远老师在讲话中一共有五个方面的内容:
第一:关于创新:公益点来自于创新。其中他提到了各个公益组织在申请小额贷款中,重要的一点就需要创新,你的项目和别人的不同点。他还提到 SE特质,包括创造新的客户价值,持续改进,动用超越自身能掌控的能力。他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:TOMS这样一个组织,这个组织是销售鞋子的,但是他们的公益创新点是顾客购买一双鞋,他们就把同样的鞋捐赠到需要的地方,《How to change the world》
第二是聚焦,聚焦你的公益点
第三是社会资本,包括人力资本,人与人交往中产生的信任、支持、合作
第四是3个F,即Family、Friends、Fool(傻瓜),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。
第五是社会影响力,产生综合效应,要有远大目标,眼高也要手底
《公益机构如何述职》
如果在未来五年想把公益作为职业的话,尽可能选择国际NGO分支和党政机关和企业公益组织。以及现在的真显市场,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,其中企业有包括国企中的社会部门和上市公司的社会部门。
六、自助沙龙:当谈论支教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
由于本次沙龙主要是西部阳光刘斌主持的,所以和去年他来给我们做的培训大同小异,所以笔记相对比较少,我们也会在近期做类似的培训。我重点记录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点与大家分享。
本次沙龙没有探讨短期支教的利弊,更多的是探讨大学生支教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的作用。
在支教过程中,我们要努力培养成自信、独立、有担当的幸福的自我。做自己的主人,做他人的伙伴。
此次刘斌还提到了四个“搭讪”周期:第一是问候:通过举办各种活动、通过家访,告知当地村民,我们是来这里做免费支教的,和当地人问候一声;第二是握手:在支教中关键在于和学生建立关系;第三是拥抱:让当地学生放心地把心交给你,但是这个前提在于你是否是真诚用心地和学生交流;第四是再见:他重点提到了一点就是不要轻易许下承诺,比如说我下次一定还会来的。。。
在萤火虫支教组织的分享中,他分享了他们在招募支教志愿者的方式,他们只招募团队,不接受个人报名。他们提供了开通了QQ群,供志愿者参与,他举了一个例子说,可能有些志愿者找不到团队,然后向他们需求帮助,让萤火虫帮忙组建团队,他们拒绝了,其实寻找团队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锻炼人的方式。】
他还重点提到了大学生成长的三个周期:第一是执行层面,也就是实际的支教能力,第二个是项目执行,包括团队组建、报名、选拨、培训,包括后期的评估,第三个是策划组织层面,这个层次需要志愿者能够主动寻找资源,也就是锻炼志愿者如何寻找资源的能力,最后组建的就是一个项目志愿者团队了。这三个周期是层层递进式的。
最后在春晖分享了他们招募志愿者的办法。比如此次有近1800人报名,然后经过筛选只剩下180人,然后这些人自由分成18组,每组10人,用28天的时间进行考验。这些虚拟支教团队模拟支教,包括前期确定目标,召开例会(有观察员参与),开通小组博客,实时更新活动进展情况,以及对于支教期间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相应的预案,而组织方,在这个过程中对支教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障,比如在寻找学校时,组织方模拟当地校长、教育局工作人员,等等方式,同时还尽可能的安排这些人到附近的学校进行上课,让剩下的180人充分体验到支教的乐趣,同时也在在28天当中,这些小组有比较好的协作,收获友谊。虽然可能到最后只选择了100人真正前往农村支教,但是被PASS的人,也不会又太多的遗憾,毕竟体验到了支教的乐趣,同时也收获了友情,甚至有些人,还自动放弃支教的名额,让其团队的其他他认为更合适的人前往支教。
我觉得这种方式,首先是能够让每个人都充分体验到支教的乐趣,同时还能确保选择到最合适的人,而不是最优秀的人前往支教。
七、大学生公益案例分享:乡村儿童绿色成长夏令营(滴水行动)
具体内容可以看照片,因为只有这个组织和我们所做的活动是相似的,所以我重点对这个组织做了一些了解和记录。
具体内容可以看照片,我只说下我从这个组织然后反观我们的组织的几点感想:
第一是组织要有独特的价值,要么把传统项目做精做扎实,要么要有自己组织的创新点
第二是关于调研成果要发挥它的社会性,不能因为调研而调研,要能够发挥调研的作用
第三是对当地要有远程和长远的效果影响。评委举了一个例子,一个支教组织帮当地村民建立了什么设施,类似于太阳能什么的,虽然这个组织走了,但是他们所留下的设施对当地村民有持续的作用。
第四是要做专,从一个点做起,不能包办,什么都想做